jìn

地尽其利



地尽其利

意思解释

基本解释尽:全部;利:利益。指土地等自然环境充分发挥作用。

出处孙中山《上李鸿章书》:“人能尽其才,地能尽其利,物能尽其用,货能畅其流。”


基础信息

拼音dì jìn qí lì

注音ㄉ一ˋ ㄐ一ㄣˋ ㄑ一ˊ ㄌ一ˋ

繁体地儘其利

感情地尽其利是中性词。

用法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政策等。

近义词地无遗利

英语turn land resources to best account


字义分解


最读网学习解释

《地尽其利》:土地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智慧 在中国的悠久历史中,人们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土地利用经验。这些经验不仅反映了古人对于自然规律的理解,也体现了他们对于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思考。其中,“地尽其利”这一成语,就是这种智慧的具体体现。 ### 一、“地尽其利”的字面含义 “地尽其利”,字面上的意思是使土地发挥出最大的效益。这里的“地”不仅仅指土壤,还包括一切可以用于农业生产的自然资源,如水源、气候条件等;而“利”则指的是资源的价值和效用。因此,“地尽其利”强调的是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,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,以达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、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。 ### 二、“地尽其利”的文化背景 中国古代社会以农为本,土地被视为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之一。自古以来,中国就有重视农业的传统,认为“民以食为天”。因此,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,人们探索出了许多关于土地利用的知识和技术。比如,《吕氏春秋》中有记载:“凡耕之大方:力者欲柔,柔者欲力;息者欲劳,劳者欲息。”这说明了在耕作过程中需要灵活调整用力程度,既不能过于猛烈,也不能太过懈怠,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,以达到最佳效果。类似这样的智慧,构成了“地尽其利”的理论基础。 ### 三、“地尽其利”的现代意义 在现代社会,“地尽其利”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,耕地面积不断减少,如何高效利用现有土地资源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。在此背景下,“地尽其利”理念被赋予了新的内涵——它不再仅仅是追求产量最大化,更重要的是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,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来提升土地利用率,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。 例如,采用精准灌溉技术可以有效节约水资源;推广有机肥料代替化学肥料,则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,减少环境污染。此外,实施轮作休耕制度也是实现“地尽其利”的一种方式,它能够避免土壤过度使用导致的退化问题,保持土地肥力。 总之,“地尽其利”这一成语不仅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,还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经验。在当今时代,我们应当继承并发扬这一传统智慧,积极探索符合国情的土地利用模式,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。

地尽其利


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


※ 地尽其利的意思解释、地尽其利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。

交流分享


成语接龙(顺接)


相关成语


成语 解释
不声不响 不说话,不出声。
绝长续短 绝:截断。截取长的,补充短的。比喻用长处补短处。
用心竭力 用尽心计和力量。
力小任重 能力小,负担重。犹言力不胜任。
齐头并进 几支队伍并行前进。也指几个事情同时展开。
颠沛流离 颠沛:遭受挫折或困难;流离:离散、流落。因生活困窘而到处奔波流浪。
乌合之众 合:聚合;众;许多人。比喻临时杂凑的、毫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。
高步阔视 同“高视阔步”。
不卑不亢 卑:自卑;亢:高傲。既不自卑;也不高傲。也作“不亢不卑”。
之死靡二 同“之死靡它”。
偃旗息鼓 偃:放倒;息:停止。原指秘密行军;不暴露目标。后用以指休战或不声不响停止行动。
民不畏死 畏:惧怕。人民不怕死。形容不怕死的气慨。
生死有命 生死;生存和死亡。迷信指人的生死等一切遭际皆由天命决定的。指事势所至、人力不可挽回。
燕雀安知鸿鹄志 鸿鹄:天鹅。比喻庸俗的人不能理解志向远大者的抱负。
满招损,谦受益 自满会招致损失,谦虚可以得到益处。
发号施令 发、施:发布;下达;号:号令、命令。发布命令;下达指示;进行指挥。
拔苗助长 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,急于求成,反而坏事。
错落有致 致:别致;有情趣;错落:参差交错;致:情趣。形容事物的布局虽然参差不齐;但却极有情趣;使人看了有好感。
立竿见影 立起竿子马上就可以见到竿的影子。比喻立见功效。
迫不得已 迫:逼迫;已:停止;结束。逼得毫无办法;不得不如此。
二三其意 即三心二意。指心意不专一,反复无常。
笑貌声音 笑貌:表情;声音:谈吐。指人的言谈、态度等。
性命攸关 攸:所。形容事关重大,非常紧要
坐以待毙 待:等待;毙:死。坐着等死。指无力抗争或不想抗争。
当头棒喝 当头:迎头;喝:大声喊叫。原是佛教用语。禅宗和尚接待初学的人用棒迎头一击;或大喝一声;以考验对方的领悟程度。现在泛指使人震动和醒悟的猛烈手段。
万变不离其宗 宗:宗旨、目的。尽管形式上变化多端,其本质或目的不变。
山阴道上,应接不暇 山阴道:在会稽城西南郊外,那里风景优美。原指一路上山明水秀,看不胜看。后用下句比喻来往的人多,应接不过来。
似曾相识 好象曾经见过。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