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uōyánhuǒ

撮盐入火



撮盐入火

意思解释

基本解释撮:以指取物。盐一放在火里就爆裂。比喻性情急躁。

出处元 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三本第二折:“待去呵,小姐性儿撮盐入火。”

例子为是他性急,撮盐入火,为国家面上只要争气,当先厮杀,以此人都叫他做“急先锋”。(明 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十三回)


基础信息

拼音cuō yán rù huǒ

注音ㄘㄨㄛ 一ㄢˊ ㄖㄨˋ ㄏㄨㄛˇ

繁体撮鹽入火

感情撮盐入火是中性词。

用法动宾式;作谓语;比喻性情急躁。

近义词火上浇油

英语be short-tempered


字义分解


最读网学习解释

“撮盐入火”是一个非常生动且形象的成语,它源自古代中国,常用来比喻做事不考虑后果,或者将不合适的事物放在一起,导致事态恶化。接下来,我们将从成语的字面意义、出处、引申含义以及使用场景等几个方面来深入解析这个成语。 ### 字面意义 首先,从字面上理解,“撮”指的是用手指取东西,类似于我们平时用筷子夹菜的动作;“盐”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;“火”则是指燃烧的火焰或高温。因此,“撮盐入火”可以直观地想象为:用手指夹起一小撮盐,然后直接投入正在燃烧的火中。 ### 出处与背景 虽然“撮盐入火”这个词语本身没有明确记载于某部经典文献之中,但它却广泛出现在古代文人的诗词和散文中,用于描述一些轻率、鲁莽的行为。例如,在《世说新语》中就有类似表达,用来形容某些人的行为过于急躁,缺乏深思熟虑。 ### 引申含义 在实际应用中,“撮盐入火”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。它不仅仅局限于描述物理上的行为,更多的是用来比喻那些由于一时冲动或考虑不周全而做出的决定,这些决定往往会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。比如,在处理人际关系时,如果因为一时的冲动说出伤人的话语,就如同把盐撒进火里一样,会立刻引发更大的冲突和伤害。 ### 使用场景 1. **教育场景**:当老师想告诫学生不要轻易做出决定时,可能会说:“做任何决定前都要三思而后行,否则就可能像‘撮盐入火’那样,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。” 2. **职场环境**:在讨论工作中的决策失误时,同事之间可能会互相提醒:“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一定要谨慎,避免‘撮盐入火’的情况发生。” 3. **家庭生活**:父母教育孩子时,也可能借用此成语:“无论遇到什么问题,都要冷静思考,不要冲动行事,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。” 通过以上分析,我们可以看到,“撮盐入火”不仅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哲理的成语,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关于审慎行事、深思熟虑的重要体现。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各种情况时,都应该保持冷静的头脑,避免因一时冲动而做出错误的选择。

撮盐入火


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


※ 撮盐入火的意思解释、撮盐入火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。

交流分享


成语接龙(顺接)


相关成语


成语 解释
救世主 基督徒对耶酥的称呼。比喻挽救世界的人物。
芒刺在背 芒刺:谷类壳上的细刺。好像有芒刺扎在背上。形容心中惶恐不安、坐卧不宁。
一朝权在手,便把令来行 一旦掌了权,就发号施令,指手画脚。
不敢苟同 苟:苟且。不敢随便地同事。指对人对事抱慎重态度。
严阵以待 严:严肃整齐;严阵:整齐严正的阵势。摆好阵势等待着。指做好充分战斗准备;等着敌人。
死要面子 指特别爱惜自己的颜面。
人面兽心 空有人的外貌;品德却像兽类。形容品德极坏。
扬幡擂鼓 幡:垂直的长条旗子。舞动着幡,敲打着鼓。形容热热闹闹地大事张扬。
动荡不定 荡:摇动。动荡摇摆,不安定。形容局势不稳定,不平静。
旁征博引 旁:广泛;征:征求;博:广博;引:引证。广泛地引用材料作为依据、例证。
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。
下临无地 临:居高处朝向低处。从高往下看,望不见底。形容地势极其陡峭。
识字知书 谓有文化知识。
气象万千 气象:景象;万千:泛指极多。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。
千丝万缕 缕:线。千根丝;万条线。形容两者之间密切而复杂的联系。
常年累月 长年累月,形容经过的时间很长。
生公说法 生公:晋末高僧竺道生,世称生公。竺道生解说佛法,能使顽石点头。比喻精通者亲自来讲解,必能透彻说理而使人感化。
道山学海 道、学:学问。学识比天高比海深。形容学识渊博。
春去冬来 春天过去,冬天到来。形容时光流逝
香火姻缘 香和灯火都用于供佛,因此佛教称彼此意志相投为“香火因缘”。《北史·陆法和传》:“法和是求佛之人,尚不希释梵天王坐处,岂规王位?但于空王佛所,与主上有香火因缘,且主上应有报至,故救援耳。”
读书种子 指在文化上能承先启后的读书人。
共为唇齿 比喻互相辅助。
古往今来 从古代到现在。泛指很长一段时间。
空话连篇 连篇:整篇。整篇都是空话,缺乏具体内容。
心上心下 形容心神不安。
性命攸关 攸:所。形容事关重大,非常紧要
坐以待毙 待:等待;毙:死。坐着等死。指无力抗争或不想抗争。
当头棒喝 当头:迎头;喝:大声喊叫。原是佛教用语。禅宗和尚接待初学的人用棒迎头一击;或大喝一声;以考验对方的领悟程度。现在泛指使人震动和醒悟的猛烈手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