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读网成语词典放之四海而皆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意思
fàngzhīhǎiérjiēzhǔn

放之四海而皆准



放之四海而皆准

意思解释

基本解释放:放置;之:代词;指具有普遍性的真理;四海:指任何地方;皆:都是;准:准确。原指孝道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人们奉行的准则。具有普遍性的真理放在任何地方都是适用的。

出处西汉 戴圣《礼记 祭义》:“推而放诸东海而准,推而放诸西海而准,推而放诸南海而准,推而放诸北海而准。”

例子马克思、恩格斯、列宁、斯大林的理论,是“放之四海而皆准”的理论。(毛泽东《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》)


基础信息

拼音fàng zh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

注音ㄈㄤˋ ㄓ ㄙˋ ㄏㄞˇ ㄦˊ ㄐ一ㄝ ㄓㄨㄣˇ

繁体放之四海而皆準

正音“准”,不能读作“zǔn”。

感情放之四海而皆准是中性词。

用法复句式;作谓语、定语;指普遍性的真理。

辨形“准”,不能写作“谁”。

近义词放诸四海而皆准

英语be applicable everywhere

俄语вéрный повсюду


字义分解


最读网学习解释

放之四海而皆准:一个跨越时空的真理 在浩瀚的中华成语宝库中,“放之四海而皆准”这句成语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,闪耀着智慧的光芒。它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,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,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经常遇到的一句成语。 **一、字面理解** 首先,让我们从字面上来解读这个成语。“放”在这里有“放置”的意思;“四海”指的是天下或整个世界;“而”表示转折;“皆”则意味着“全部”或“每一个”;“准”意为“正确”或“符合”。所以,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说,将某物放置于四海之内,无论在哪里都是正确的或适用的。 **二、成语出处** 这个成语最早出自《礼记·中庸》:“君子之道,造端乎夫妇;及其至也,察乎天地。故君子之道,本诸身,征诸庶民,考诸三王而不谬,建诸天地而不悖,质诸鬼神而无疑,知天知地,放之四海而皆准。”大意是说,君子所遵循的原则,从最普通的人开始,最终可以通达天地之间。这种原则在实际生活中得到验证,即使面对鬼神也能毫无疑惑,其正确性无处不在,适用于任何地方。 **三、成语含义** 深入挖掘,“放之四海而皆准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字面解释。它实际上表达了一种普遍性和普适性的概念,即某种道理或准则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永恒的价值。这就像物理学中的万有引力定律一样,在地球、火星,甚至更遥远的星系中都同样适用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,无论是处理人际关系,还是解决复杂问题,都能找到这一原则的应用。例如,在人际交往中,尊重他人、诚信待人是一种普遍适用的行为准则;在解决问题时,采用科学的方法和逻辑思维往往能更有效地找到答案。 **四、成语应用** 在现代社会,“放之四海而皆准”的理念仍然具有重要意义。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,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。在这种背景下,理解和尊重彼此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变得尤为重要。同时,在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时,我们需要寻找那些能够广泛适用的原则和方法,以便更好地应对变化莫测的世界。例如,在国际关系领域,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一种被广泛接受和遵循的基本准则。 总之,“放之四海而皆准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深刻的人生哲学。它告诉我们,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,应该寻找那些具有普遍价值和长远意义的原则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,做出明智的选择,并最终实现个人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。

放之四海而皆准


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


※ 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意思解释、放之四海而皆准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。

交流分享


成语接龙(顺接)


相关成语


成语 解释
鬼哭神嚎 号:哭。形容大声哭叫,声音凄厉。
节用裕民 节约用度,使人民过富裕的生活。
路遥知马力,日久见人心 路途遥远才能知道马的力气大小,日子长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。
普天同庆 普:普遍;天:天下;庆:庆贺。普天下共同庆祝。
见多识广 识:知道。看到的多;知道的广。形容资格较老;经验丰富;知识广博。
刑期无刑 刑罚在于教育人恪守法律,从而达到不用开的目的。
兢兢战战 兢兢:小心谨慎的样子;战战:畏惧的样子。形容害怕而小心谨慎的样子。
止于至善 达到最完善的境界。
慷慨悲歌 情绪激昂地唱歌,以抒发悲壮的胸怀。
语不惊人 语:言语,也指文句。语句平淡,没有令人震惊的地方。
青云直上 青云:指青天。直线上升;向高空飞腾直上。比喻人的地位直线上升。
燕雀安知鸿鹄志 鸿鹄:天鹅。比喻庸俗的人不能理解志向远大者的抱负。
酒能乱性 喝多酒能够使人不能自控,就会淫乱。
目眩心花 眩:眼花;花:模糊不清。眼花缭乱,心神迷乱。
无关紧要 紧要:急切的,重要的。不重要,不会影响大局。
举世无敌 全世界没有能胜过的。
风虎云龙 虎啸生风,龙起生云。指同类事物相互感应。旧时也比喻圣主得贤臣,贤臣遇明君。
似是而非 是:对;正确;非:不对;错误。好像是对的;实际上不对。指表面上相似;实际上不一样。
鲜血淋漓 淋漓:不停往下滴落的样子。形容鲜血流淌不止。
生知安行 生来就知道天下通行的大道,从容安然地实现天下的大道。
运筹帷幄 运筹:筹划;策划。帷幄:军中营帐。原指在营帐中谋划制定作战的方法策略。
金口木舌 以木为舌的铜铃,即木铎,古代施行政教传布命令时所用。指宣扬教化的人。
天网恢恢 比喻作恶的人一定难逃惩罚。
轻重缓急 缓:慢;不急。指各种事情中有主要和次要的;有急于要办的和可以慢一点办的。
今古奇观 奇观:奇异的景象。指古今奇怪而少见的事。
高山仰止,景行行止 高山:比喻高尚的品德;止:语助词;景行:大路,比喻行为正大光明。仰望着高山,效法着大德。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。
冒失鬼 言语、举动鲁莽、轻率的人。
止戈兴仁 止:停止。仁:仁政。停止战争,施行仁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