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uángzhōngfǒu

黄钟瓦缶



黄钟瓦缶

意思解释

基本解释瓦缶:泥土烧成的大锅,用作乐器,音调最低。比喻高雅优秀的或庸俗低劣的,或贤才和庸才。

出处明·谢榛《四溟诗话》第三卷:“试诵我诗一篇或一联,以见黄钟瓦缶,声调同异,则工拙两存乎心,所论公平,靡不服矣。”


基础信息

拼音huáng zhōng wǎ fǒu

注音ㄏㄨㄤˊ ㄓㄨㄥ ㄨㄚˇ ㄈㄡˇ

繁体黄鐘瓦缶

感情黄钟瓦缶是中性词。

用法作主语、宾语、定语;指贤才和庸才。

近义词黄钟瓦釜


字义分解


最读网学习解释

《黄钟瓦缶:品味声音之美》   在中华文化的广阔天地中,成语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。每个成语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,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观念。今天,我们来解读一个独特的成语——“黄钟瓦缶”,它不仅形象生动,而且富有深意。   “黄钟瓦缶”这个成语出自《楚辞·卜居》:“黄钟毁弃,瓦釜雷鸣;谗人高张,贤士无名。”这里的“黄钟”指的是古代的一种乐器,形状像今天的编钟,声音清脆悠扬,是贵族宫廷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。“瓦缶”则是指一种用陶土烧制的容器,类似于现在的罐子或坛子,声音粗犷低沉,多用于民间乐曲。这句诗的意思是说,高贵而优美的黄钟被废弃不用,而低俗的瓦缶却能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,引得人们纷纷赞叹。这里隐喻了正直贤良的人被埋没,而奸佞小人却受到重用的现象。   在文学作品中,“黄钟瓦缶”常用来比喻人品与才学的高低贵贱。例如,在《红楼梦》中,曹雪芹通过贾宝玉之口,感叹道:“我所见者,皆黄钟瓦缶之辈也。”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上那些只注重外在形式、不重内涵品质的风气的不满。又如,《三国演义》中诸葛亮在《出师表》里提到:“愿陛下亲之信之,则汉室之隆,可计日而待也。”这里虽未直接使用“黄钟瓦缶”,但其精神实质相通,即强调君主应明辨是非,任用贤能。   成语“黄钟瓦缶”的背后,其实反映了一种价值取向和社会现象。它提醒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,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,更不能盲目追求虚名浮利。相反,应该注重内在修养和真才实学,这样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。同时,它也启示我们,在评价一个人时,不应仅凭外表或地位,更重要的是看其品德和能力,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公平公正,让真正有才华的人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。   总而言之,“黄钟瓦缶”这个成语虽然简短,但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。它教会我们要学会辨别真伪,坚持原则,勇于追求真理,做一个既有见识又有担当的人。

黄钟瓦缶


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


※ 黄钟瓦缶的意思解释、黄钟瓦缶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。

交流分享


成语接龙(顺接)


相关成语


成语 解释
浑然一体 浑然:完整不可分。融合成为一个难以分割的整体。
贫贱不移 移:改变。不因生活贫困、社会地位低下而改变自己的志向。形容意志坚定。
冷若冰霜 若:好像。冷得像冰霜一样。比喻对人对事十分冷淡;没有一丝热情。有时也指面目或态度严厉;使人无法靠近。
紫陌红尘 紫陌:京城的道路;红尘:尘埃。指京城道上非常热闹,尘土飞扬。形容京城繁华或比喻虚幻的荣华。
走马观花 骑在跑着的马上看花。比喻匆忙、粗略地观察了解。走:跑。
物腐虫生 东西腐烂了才会生虫。比喻祸患的发生,总有内部的原因。也比喻本身有了弱点,别人才能乘机打击。
说一不二 指说话算数;说了就不更改。
宁为鸡口,毋为牛后 比喻宁居小者之首,不为大者之后。同“宁为鸡口,无为牛后”。
敏而好学 敏:聪明。天姿聪明而且喜好学习。
极重不反 同“极重难返”。
惹事生非 招惹是非,引起争端。
暴取豪夺 豪:强横。用暴力劫夺。
语不惊人 语:言语,也指文句。语句平淡,没有令人震惊的地方。
一寸光阴一寸金 一寸光阴:指日影移动一寸;形容很短的时间。形容时间的宝贵。
诈奸不及 犹言十分奸诈。
民不畏死 畏:惧怕。人民不怕死。形容不怕死的气慨。
鱼死网破 不是鱼死;就是网破。指拼个你死我活。
败俗伤风 指败坏社会道德风气。
满招损,谦受益 自满会招致损失,谦虚可以得到益处。
酒能乱性 喝多酒能够使人不能自控,就会淫乱。
死对头 指难以和解的仇敌。
兴高采烈 兴致高;精神饱满。采:精神;烈:强烈;旺盛。
珠玉之论 形容精辟的言论,卓越的见解。
便还就孤 就撤回到我这里.。
家破人亡 家园被毁;亲人死亡。形容家庭惨遭不幸。
聪明才智 聪明:耳聪目明。泛指人有高超的智慧和才能。
白云苍狗 苍狗:黑狗。天上的白云顷刻间变成乌云;像黑狗一样。比喻世事变幻无常。
金口木舌 以木为舌的铜铃,即木铎,古代施行政教传布命令时所用。指宣扬教化的人。